在足底筋膜炎的治療處理可運用以下幾項原則:
(一)回復肌肉之柔軟度及強度:
因足底筋膜炎的發生會促使足跟肌腱(即小腿後側肌肉)縮短,這種狀況會增強對足底筋膜的拉扯力,更惡化足底筋膜的發炎症狀。在運動治療方面,建議患者平日在家可多練習回復足底筋膜及足跟肌腱肌肉柔軟度及強化的運動,即可改善此類症狀。
運動一:回復足底筋膜柔軟度
呈坐姿,膝蓋彎曲,腳底板平貼於地,用手將腳趾朝上扳動,停留十秒後休息。接著將腳底板朝上,再用手將腳趾朝上扳動,一樣停留十秒。此兩項動作交叉重覆十次即可。
運動二:回復足跟肌腱柔軟度
雙腳以弓箭步站立,雙腳腳跟著地,身體重心往前移停留十秒,即可感受到在後方的小腿肌肉被拉扯的力量。雙腳輪流前後練習數次即可(圖一)。或可面牆而立,雙手打直扶牆面,之後,雙手彎曲身體往前傾,腳跟不可離地,即可感受到兩腳小腿後側肌肉同時被拉扯的力量(圖二)。
運動三:足底小肌肉強化運動
呈坐姿,膝蓋彎曲,腳底踩毛巾,腳底板平貼於地,練習以腳趾頭抓毛巾即可。
一般而言,在做任何肌肉伸展運動前,患者應先做暖身運動;對於要伸展的部位要有良好的支撐,以免發生拉傷或危險。
(二)下降疼痛及發炎症狀:
可運用物理治療方式,如超音波治療及冰敷、電療來減輕疼痛及發炎症狀。患者一般可在運動後,在足跟及足底部位冰敷約十分鐘。此外,也可以局部注射類固醇或口服非類固醇藥物來減緩疼痛及發炎症狀。
(三)利用足弓支撐鞋墊加上足跟墊來減少組織壓力。
良好的足弓支撐可在下肢承重時有效減少對足底筋膜之拉力,藉此減緩重覆牽張對足底筋膜產生之傷害。
足底筋膜炎若要以手術方式處理,主要是在保守療法無效時才會被建議。而時間並無明確限制,但症狀在四至六個月期限內無改善就會考慮手術處理,手術處理是以開放式或內視鏡足底筋膜部份切開術為主。研究顯示:手術治療可以減少74%至87%病人主訴症狀。而手術後,病患仍需進行復健治療才可完全解決足底疼痛之症狀。
圖一
|
圖二
|
資料來源: 復健科 蔡宗育物理治療師 黃茂雄主任(90年6月)
常有求診,主訴早上一下床踩到地板時,腳跟會有強烈刺痛,在步行三、四十分鐘後,刺痛感才漸漸舒緩。但行動一段時間後,痛覺又再度產生,這類一陣陣腳底刺痛的困擾,不時地干擾患者的生活行動。在求助於復健科,經過物理治療或指引患者穿著特殊鞋墊後,疼痛即逐漸消除。此類症狀即為困擾大部分足部疼痛患者的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之最主要支撐,其主要功能為吸收在正常步態週期中著地期所產生之反作用力。因此,從生物力學之觀點,任何可能導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之因素,皆可能導致筋膜對附著端之骨骼及其相連之組織產生牽拉及傷害。例如:扁平足、空凹足、足跟肌腱過短等等,皆可能改變正常步態的生物力學而導致增加足底筋膜之張力,也就產生腳底刺痛。
足底筋膜炎最常見之症狀為足跟底部疼痛與不適。一般而言,疼痛會在未承重一段時間之後,因再度承重而出現。病患通常會在早晨起床之後,足踏地時產生劇痛,但其不適會在之後的三十至四十五分鐘後漸漸緩解。原因在於,足底筋膜在經過長時間休息後,會維持在較短的長度,當腳下床踩地時,就會對足底筋膜造成一個快速而強的拉力,可能造成對足底筋膜的傷害,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行走後,足底筋膜會逐漸變得較鬆,因此症狀會漸漸緩解。一般而言,唯有在承重活動時所產生的疼痛,也就是足踏地時所產生的疼痛才是所謂的足底筋膜炎,其疼痛強度在病人症狀發生時不盡相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